2025年新加坡自雇EP申请通过率怎么样?
不少计划赴新加坡创业或居留的外国人士,都会考虑通过设立公司、自雇自己的方式申请就业准证(Employment Pass,简称EP)。但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,2025年自雇EP申请是否依然可行?通过率又如何?

没有官方公布的通过率,但实际难度正在上升
新加坡人力部(MOM)并没有公开EP申请的具体通过率,尤其是自雇EP这类较为特殊的申请路径。但根据市场上的观察与机构反馈:
2025年,自雇EP的整体通过率相较以往有所下降。
这并不意味着政策禁止自雇EP,而是审核标准比以前更严格,材料要求更细致,判断更严谨。
审核更细致,是因为部分申请人滥用EP
过去几年,自雇EP成为了不少人赴新长期居留的方式。特别是在疫情后阶段,不少人通过注册公司+自雇模式获得EP,但其中部分获批后并未真正经营公司,甚至纯粹为了身份便利在新加坡生活。
这种与政策初衷不符的行为,引发了人力部的关注和收紧措施。包括但不限于:
- 审核环节更强调公司真实性、业务合理性、职位必要性
- 更多申请会被要求补件,并进行实质性评估
- 即使EP获批,后续也有可能被抽查,查看公司是否实际运营
这意味着:自雇EP不是拿到EP就结束,而是需要持续真实经营。
为什么2025年审核更严格?
政策层面变化的背后,原因主要有三点:
- 申请人数激增:近几年EP申请数量大幅上涨,自雇EP作为灵活方案受到关注,也让审批压力加剧。
- 滥用行为增多:部分申请人申请后并未实际运营公司,甚至存在“挂名公司”行为,引发监管风险。
- 新加坡整体趋严的外籍工作政策:为保障本地就业与维持EP制度的高质量,官方不断提升EP门槛与要求。
自雇EP依然可行,但必须合理规划
尽管审核收紧,自雇EP依然是合法合规的路径,只是在申请准备与后续经营上都需要更高的标准。
成功申请的关键,在于三点:
- 可信、实质性的商业计划书(有逻辑、有执行力、有市场)
- 申请人与公司业务之间的合理匹配(学历、经验、能力)
- 真实的经营安排与落地计划(办公场所、客户资源、启动资金)
同时,在材料准备上要有战略性,不仅仅是“满足清单”,更是“构建说服逻辑”,打消人力部的疑虑。
为什么建议找专业机构?
面对2025年更加严审的趋势,找专业机构的价值更明显:
- 他们熟悉审查官的关注重点
- 能从申请人背景出发,定制适配的申请策略
- 规划材料逻辑,避免进入“补件→被拒”的被动局面
- 协助后续公司实际经营安排,避免被抽查时无法应对
自雇EP申请的核心,不是形式合法,而是“实质可信”。
总结
2025年新加坡自雇EP申请难度确实提升,通过率也在下降,但并不意味着机会消失。只要规划合理、资料扎实、经营真实,自雇EP依然是通往新加坡生活与事业发展的重要路径。
如果你计划通过自雇方式申请EP,建议尽早评估,避免因不了解政策变化而走弯路。
想了解更多?
📌 查看《新加坡自雇EP专题介绍》
📌 联系我们获取EP申请免费初步评估
📌 提前规划,提升成功率,避免后悔成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