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自雇EP申请失败案例分析(本地人的SAO操作)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自雇EP(Employment Pass)进入新加坡发展。然而,许多申请人对EP的审核逻辑理解不透彻,导致申请被拒。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,希望能为有意申请自雇EP的人提供借鉴。

案例回顾:错误的公司架构导致EP申请被拒
一位客户曾咨询我们办理新加坡自雇EP,但在多方打听后,他认为流程并不复杂,于是决定自己找新加坡的朋友协助办理。然而,不久后,该客户因EP申请被拒而向我们求助。
深入了解后,我们发现他们采用了一种错误的公司架构,导致申请失败。具体操作如下:
- 误以为本地持股更易获批
申请人认为,如果公司由新加坡本地人持股,可以提高信任度,增加EP获批的可能性。因此,他让新加坡的朋友全资持股,并以该公司名义申请EP。 - 缺乏公司运营证明
由于公司是刚注册的新公司,没有任何实际业务运营,提交EP申请后,新加坡人力部(MOM)要求公司提供经营证明材料,如:- 银行对账单
- 业务合同
- 发票及其他财务文件
但由于该公司没有实际运营,根本无法提供这些材料,最终EP申请被拒。 - (新公司是可以申请EP成功的,只是他们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不符合逻辑。)
- 违规操作,涉嫌违法
申请人的原计划是EP获批后,再将股权转回自己。然而,这种操作存在重大法律风险,涉嫌利用虚假结构获取EP,可能被视为欺骗新加坡政府的行为,违反相关法规,一旦被发现,将影响未来的EP或PR申请。
失败的根本原因
虽然该客户在年龄、学历、个人背景等方面符合EP申请标准,但由于公司的架构不符合合理的商业逻辑,最终导致申请失败。EP审批是对“个人背景+公司情况”的综合评估,不仅个人资质要符合要求,公司也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:
- 公司业务与申请人履历匹配
申请人必须有相关行业经验,公司的业务范围应该与申请人的职业背景相符。否则,即使个人资质优秀,也可能因公司业务与申请人不匹配而被拒。 - 公司运营需符合商业逻辑
MOM通常要求EP申请公司具备实际业务运营,如:- 真实业务交易
- 企业财务状况良好
- 员工招聘情况等
仅注册公司而无实质运营的,除非是新公司,而且具备经营能力的基础。
- 公司资本与经营能力匹配
新注册公司需具备一定的注册资本,以展示其经营能力。如果注册资本过低,可能会被认为公司缺乏运营能力,不足以支持EP申请。
总结
EP申请涉及个人资质和公司运营的双重考量,不能仅靠持股结构来试图提高获批率。合理的公司架构、真实的业务运营以及匹配的个人履历才是成功申请的关键。希望本案例能为有意申请新加坡自雇EP的朋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。